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需要适量的水汽、一定的抬升触发条件(动力条件),以及足够的不稳定能量(热力条件),这些条件缺一不可。今年是来自中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的一种中心温度不高于四周的低涡,可以将其视作一个冷空气的聚集地。
6月10日傍晚到上半夜,苏州天气晴好,近地面快速增温,10日白天大部分地区气温都超过了35℃高温线,大气中积累了较多的能量。此时,东北冷涡后部的西北气流携带弱冷空气南下,叠加在低层暖区上,冷暖碰撞之下,就产生了强对流天气。
梅雨是指每年6、7月份,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到日本南部的狭长区域内,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现象。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梅雨”。梅雨季节给人感觉湿哒哒、黏糊糊的,同时伴随着高温、高湿,衣物容易发潮生霉,所以又把它戏称为“霉雨”。
梅雨是东亚夏季风向北推进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6月中旬至7月上旬,副热带高压继续北上,伴随的暖湿空气势力增强,与北方冷空气在江淮地区形成对峙之势,雨带在此停滞,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此进入梅雨季节。由于这一段时期冷暖空气交汇频繁,使得暴雨出现的机会较多。近些年被频频提起的“暴力梅”,面临的不仅仅是潮湿发霉,更是江河湖泊严峻的汛情,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此外,异常的梅雨还包括枯梅、二度梅、倒黄梅等等。
2020年就是典型的“暴力梅”,苏州6月9日入梅、比常年偏早7天,7月21日出梅,比常年偏晚11天;梅长42天、比常年偏长18天,列历史第四位;全市平均梅雨量630.9毫米,为常年梅雨量的2.65倍,仅次于1999年和1991年。受先后7轮强降水影响,6月28日-8月13日太湖持续超警戒水位,其中7月17日-25日持续9天超保证水位,太湖流域出现了1999年以来最严重的汛情。
而今年苏州6月17日入梅、接近常年平均,入梅以来已经历5场强降雨过程,7月11日出梅,总梅雨量达417.3毫米。
梅雨过后,天气舞台的幕后推手又换了,副热带高压这个大BOSS闪亮登场。副高控制区域往往高温不断,而副高的边缘区域则极易出现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副热带高压,是指活跃于副热带地区的庞大又稳定的温暖气团。副热带高压所控制的地区往往会有干燥、少雨的炎热天气,是夏季高温热浪的一个根本原因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一方面空气下沉会压缩增温,另一方面,微弱的上升运动不利于低层水汽成云致雨。因此,副热带高压内部常常以晴朗少云微风的稳定天气为主。副高控制的地区,就好像被扣上了个大蒸笼,里面的热气出不去,外面的冷气也进不来。因而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区,往往以晴朗少云的高温天气为主,如果副热带高压强盛且持久,则该地区还会出现干旱灾害。
像去年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大、强度异常偏强影响,苏州出现持续性高温热浪天气,6~8月全市平均气温创历史同期新高,共出现四段区域性持续高温天气,持续日数最长平均达17天。高温热浪少雨叠加,导致8月中旬全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
应对气象灾害,气象预警是“前哨”。预警信号的警戒等级依据气象灾害会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形态趋势来划分,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分别对应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
在收到预警信息后,广大市民一定要格外的重视,根据灾害天气的类型进行有明确的目的性的防御,切实将损失降到最低。
发生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时,尽可能的避免、减少外出活动或者从事户外工作;已经外出的,一定要避开有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不能涉水或者到低洼地带,更不要靠近或在变压器下避雨,做好自我防护。
发生暴雨时,最好还是不要外出,外出绕过积水严重路段,不要贸然涉水,远离井盖、电线杆等。驾车勿强行通过深水,如遇熄火,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室内积水时,立即断电,防止漏电伤人。
高温天气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室外活动时应戴上遮阳帽,穿浅色衣服。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空调、电风扇等要免避免送风口直吹,需定时打开门窗、风换气。